大学校长与你面对面
人物档案
陈琪,男,汉族,1958年出生,江苏南通人。1977年参加工作,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奥地利格拉茨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博士毕业。1987年至今任多宝·体育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至1995年任多宝·体育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心副主任;1995年至1996年任多宝·体育基础医学院副院长;1996年至1998年任多宝·体育基础医学院院长;1998年任多宝·体育副校长;2002年至今任多宝·体育校长。
这个世界有好人吗?相信看了“最美女护士”周好事迹之后所有人心中都会有了答案。这位在周遭冷漠的眼光中,救助栽倒路边的病人的好人,引起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网民的热议。而周好正是多宝·体育继续教育学院护理专业的学生。
以自己微小的善举折射的却是对一个陌生生命的人文关怀,这种大爱瞬间感动了全国。周好这样的学生正是对多宝·体育“博学至精,明德至善”校训的最好注脚。“医术就是仁术,医学与人文融通是多宝·体育始终坚持的办学理念,南医大正是靠着这种理念与信念走过了75年风雨征程”,多宝·体育校长陈琪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75年的坚守是一种创新
南医大的历史是一部凤凰涅槃史。从战乱中诞生,在红旗下成长,于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萌发生机,又在新世纪的征途中跨越发展——风雨征程,几度沉浮,没有一种信念的坚守,没有一种创新的精神,是难以想象的。“我以为这种坚守,实质是一种创新”,陈琪校长深情地说:创新是南医大历经坎坷永远向上的支撑,也是南医大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南医大76年的办学史见证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她是国内最早开展研究生教学的高等学府之一;在我国第一个实验新医政教育制度;成立了中国第一所预防医学研究所;曾被列为全国首批六年制医药院校;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创新使南医大一路走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去年建校75周年庆祝大会上,陈琪校长对全校师生再次发出动员令:在以创新为时代发展主旋律的今天,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科技腾飞,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对南医大办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南医大要站在新起点,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
高科技平台建设是该校加强学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早在1993年南医大就开始启动了高技术平台建设系统工程,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瞄准国家社会需求,先后建立了省部级高技术平台14个。截至2009年,高技术平台建设已投入经费近2亿元;通过平台建设吸引高科技人才,提升学科研究水平,培养创新人才。近5年,全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25项,其中包括一批国家“973”、“863”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仅2009年,全校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达103项,合同经费3034万元,项目数和经费数在全省所有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名列第三。
陈琪校长十分坚定地说:“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我省也在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强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的迫切要求,南医大必须在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大胆创新,才能立足科学最前沿,始终走在新一轮发展的前列。”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办学的每个细胞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强校战略是南医大发展的核心战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要以人为本,以教师为主体。要培养一流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陈琪意味深长地说,一切事业离开了人都无从谈起,作为医科大学,是专门研究人体,治病救人的高校,更能体会到什么是以人为本。
近年来,南医大实施了一系列“强师工程”。“十一五”以来,学校每年投入上千万资金引进人才。学校启动了特聘教授聘任制度,先后五批聘任特聘教授28名,给予特聘教授年度津贴、科研启动经费、安家费等诸多特别待遇。去年9月,南医大与美国匹兹保大学代谢病研究团队签署了引进意向书,斥资6000多万元一次性引进6名高层次专家。
如今学校已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160多名,硕士生导师800多名,教师队伍中博士比例将近40%,硕士比例达43%。全校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5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等。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本专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
陈琪校长坦言,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时代的召唤,国家的需要,百姓的期盼,倍感压力,大学如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如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是教育永恒的课题。
苗登顺博士是南医大引进的人才之一,他曾十年辗转于英国、加拿大进行研修深造, 2005年回母校,参访了占地1300多亩的南医大江宁新校区后,为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打动,欣然回国。他现在的身份是该校特聘教授、骨与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他正领导和指导着2名博士后、8名博士生和14名硕士生组成的研究团队,从事骨与干细胞生物学、口腔学基础研究。经过打拼,该团队已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科研经费450多万元,他指导的3个博士生也已赴美国和加拿大攻读博士后。苗教授不无感慨地说:“这里的教学条件、科研条件甚至比国外更强,作为南医人,我深感自豪”。
拓展国际化办学之路
南医大从未像今天这样吸引世界的目光。新年伊始,就有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多名大学教授接连到南医大讲学,这是该校倾力打造“开放南医”的一个缩影。
“仅去年一年就有58名国外大学的学者赴南医大讲学”,陈琪在采访中熟练地用英文如数家珍报着国外大学和学者的名称。“要借签国内外现代大学发展的经验,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勇于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最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成果,为我所用、加以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校的办学要有开放的视野和胸怀,要海纳百川,百花齐放”,这位有着留学背景的大学掌门人,处处流露出国际化视野和世界眼光。
“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学校的人才水平决定了他自身的总体水平。“要打造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学生”。为此,近年来南医大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和攻读学位,仅2000年以来,学校就有200多人派出国外。
学校不断拓展对外交往和人才交流渠道。截至目前,学校已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医院建立了双边合作、学术交流关系,并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名誉教授、客座教授;与此同时,美国、日本、韩国、印度、菲律宾等国一批留学生前来学校攻读本硕博学位。
沈洪兵教授现任南医大公共卫生学院院长,2002年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主动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到母校,短短几年他带领合作团队将南医大公共卫生学科在全国的排名由前九位跻身前四位,同时他也着力打造一支“国际化的学术团队”,在该学院大力实施“人才海外培养计划”,与美国加州大学、哈佛大学及香港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固定的科研合作和人才引进关系。沈洪兵的雄心是:未来5年内,该院所有青年教师都要有海外学习和培训的经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要达到全国学界的顶尖水平。
这就是新一代南医人的光荣与梦想。从沈洪兵和他的科研团队的信念与信心中,人们或许读懂了一所古老大学之所以历久弥新,永葆青春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