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借力“58号文”,能否顺利走进“春天里”?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1-04-25浏览次数:199

        去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国办【2010】58号)。
在一个半月之后召开的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研究制定“58号文”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被列为省市卫生主管部门近期重点工作。相关部门正抓紧清理涉及非公立医疗机构准入、执业、监管等方面的文件。
        1月27日,省卫生厅发布消息,南京4家医院被新增为三级医院,其中明基医院、同仁医院、鼓楼医院仙林医院是非公立医院。
民营医院的“第二个春天”,是否真的就要到来?
        “连水电气按民用标准缴费都明确了”
        “一视同仁”、甚至“高看一眼”
        新政让院长们兴奋不已
        “连水电气按民用标准缴费都明确了”
        “几年前,我们曾有机会参与一家区级公立二级医院的改制,但当时社会上对医改‘市场化’、所谓‘国退民进’批评正猛,民营医院‘盘活’公立资产可不可行?主管部门最后选择了退缩。”几年前错失了一次“跨越式”发展机会,让我市一家民营医院院长至今遗憾不已。
        他认为,如果摆到今天,成功机会将大大增加。“58号文”明确提出,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公立医院改制”。
        “抓到了问题关键”是民营医院院长们对“58号文”的普遍评价。
“我办医院主要是完成父亲的心愿,本来也没打算靠它赚大钱。”继承了中国肛肠学科奠基人丁泽民衣钵的丁义山说,当年,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大众,都认为“民营医院就是赚钱的”,在审批时也采取“一刀切”,民营医疗机构被清一色贴上了“营利性”标签。如今,“58号文”明确“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水电气可以按民用标准缴了”,在金康老年康复医院院长金少山看来,这是新政策带来的最直接实惠。“我现在最大的盼望是,省市的细则里,能对困扰医院很久的老年病医保支付上限有所松绑。”他说。
对于民营医院院长们攻击“火力”最集中的土地问题,新政也给予回应。按规定,有关部门将把非公立医疗机构用地纳入用地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安排与公立医院同等的政策。
        省市主管部门细拟配套政策
        “一视同仁”、甚至“高看一眼”
        农历新年前,市社会办医疗协会会员单位代表获邀,参加了市卫生系统主管部门进行的一次专题调研。在会长王培东印象里,这还是协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东南眼科医院副院长崔道富告诉记者,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态,对民营医院,不仅将“一视同仁”,甚至还将“高看一眼”。“在重点学科建设、各种医疗评审中予以扶持,大力支持、主动服务,努力创造民营医院发展的良好环境。”他翻出当日所作的笔记,一字一句地念着。
        “翘首以待”这是民营医院院长们的共同心情。
        在上月召开的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表示,省厅即将出台“58号文”的实施细则,“今后原则上政府将不再兴建大型公立医院,把在新城等医疗资源稀缺地方办医的空间留给民资、外资等社会资本。”他说。
同一场会议上,市卫生局局长胡万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市主管部门正研究放宽民营医院在土地、税收、医保定点等方面的政策限制。
民营医院还期待能有些创新性的扶持措施。
        “民营医院特色专科,很多是不冲突的,把一些有特色、有实力但缺规模的民营医院集聚起来,搞个类似‘医疗产业园’一样的民营医院医疗集合体,将有助于打破规模上的发展瓶颈。”王培东建议。
        监管更严,行业寻求自我净化
        “要办优质民营医院,也要开除‘害群之马’”
        政策天平摆正了,是否意味着民营医院的发展就此一帆风顺?
        南医大医政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陈家应教授认为,即便政策上“一视同仁”,民营医院也难以像其他经济领域的社会资本一样,发展成为市场主体。
        “举办民营医院,到底是为什么?是弥补医疗资源不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我觉得都不是。”陈家应认为,目的有三:为公立医疗提供有益补充;为公立医院树立竞争对手;满足部分公立医疗无法满足的特殊医疗需求。因此,他建议民营医院走发展特色专科道路,避免与占据市场优势的公立综合医院硬拼规模。
而王培东和丁义山则很有信心,民营医院没有包袱、机制灵活,一旦获得平等政策,完全有可能办成最好的医院。“台湾最好的医院比如长庚、奇美,都是企业投资的民营医院。只要政策得当,若干年后南京定会出现媲美鼓楼医院、省人民医院的优质大型民营医院。”丁义山说。
         光有政策优惠并不能保证民营医院发展就此一帆风顺。“58号文”还用了大量篇幅明确对民营医院的监管要求。
       “对我们行业来说,更重要的是自律。再也不采用那种败坏形象的经营方式了。”王培东说。
        “我们考虑,将来登报开除那些违法违规、败坏行业形象的‘害群之马’。他们怕这个!”市社会办医协会一位副会长说。
本报记者 徐静 查金忠
编后
自上世纪80年代批准开办第一批社会办医疗机构以来,民营医院已走过20多个春秋,为缓解医疗资源不足做出贡献。2009年新医改启航后,民营医院被寄予更多期待。如今,“58号文”出台,省市相关配套细则正在拟定,民营医院终于在政策上赢得与公立医院“平起平坐”的地位。
民营医疗行业的壮大,既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患者的需求;民营医院求发展,除了政策扶持以外,还需要行业的规范和自律。我们期待,政策落到实处,为民营医院打开更多空间;监管有力执行,为患者创造更安全的就医环境;自律不喊口号,行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只有各方协力,民营医院才能真正走进春天。
(本文来源: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