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中国志愿者王跃明日上"火星" 将开探测车采岩石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1-04-25浏览次数:217

        2010年6月3日,随着“火星-500”试验舱最后一道舱门关闭,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的6名志愿者正式踏上长达520天的“火星之旅”,人类开始首次全面模拟载人火星探测试验。尽管只是一次在地面进行的“飞行”,“火星-500”仍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志愿者明日“跃”上火星
              届时,王跃将驾驶装有机械臂和摄像头的火星探测车,在“火星”表面采集岩石……

            火星志愿者王跃
              王跃,1982年7月出生,江苏南京玄武区人,多宝·体育预防医学专业毕业,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教员,参加“火星-500”计划唯一的中国志愿者。
              2008年获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硕士学位,现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任航天员助理教员。
              2009年11月参加“火星-500”试验志愿者选拔。
              2010年,人类首次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试验,经中国航天员中心和俄罗斯生物医学问题研究所严格选拔,火星志愿者王跃作为中国的航天志愿者参与这个试验。
              “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非常普通的一个人。我的家庭也像大多数中国家庭一样,我是独生子女,我的父母很健康,非常爱我,我也爱他们。”
                ——王跃

            志愿者组建小型乐队,王跃(左一)为架子鼓鼓手(2010年6月12日摄)。新华社发

            志愿者在协助王跃进行脑电极试验(2010年6月22日摄)。新华社发
              火星,一个被认为是除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神秘天体,吸引着人类探索的目光。
              2月14日,在经历250多天漫长“飞行”之后,“火星-500”试验第一乘组——俄罗斯志愿者斯莫列耶夫斯基和意大利志愿者乌尔维纳成功出舱登陆“火星”表面。
              两名志愿者身穿质量32千克的太空服,踏上用沙子和石块模拟制作的“火星”表面,插下俄罗斯国旗、中国国旗和欧洲航天局旗帜。
              4天后的2月18日,斯莫列耶夫斯基和来自中国的志愿者王跃将作为第二乘组,出舱登陆火星。
              王跃将驾驶装有机械臂和摄像头的火星探测车,在“火星”表面采集岩石……
              2010年6月3日,随着“火星-500”试验舱最后一道舱门关闭,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的6名志愿者正式踏上长达520天的“火星之旅”“,人类开始首次全面模拟载人火星探测试验。
              据介绍,“火星-500”试验的目的是了解未来前往火星的宇航员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为未来火星探测积累经验。由于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火星着陆到返回地球的一系列过程需要近500天时间,这项试验将持续520天。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的6名志愿者将用约250天“飞往火星”,30天“驻留火星”,240天“返回”地球。
              尽管只是一次在地面进行的“飞行”,但作为人类首次全面模拟载人火星探测试验,“火星-500”仍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成功着陆“火星”
              在“火星”表面停留约半月,完成3次出舱
              2月12日,在莫斯科郊外进行的模拟登陆火星试验进入一个关键的阶段。来自俄罗斯医学生物问题研究所的消息,载有3名“火星-500”项目志愿者的登陆舱当天成功在“火星”表面模拟着陆。
              中国志愿者王跃、俄罗斯志愿者斯莫列耶夫斯基和意大利志愿者乌尔维纳乘坐的登陆舱与主舱分离后,经过1小时的飞行,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他们将在“火星”表面停留至2月23日。其间,志愿者将完成3次出舱“登陆”。
              14日,斯莫列耶夫斯基和乌尔维纳作为第一乘组首批登陆。18日,斯莫列耶夫斯基和王跃将作为第二乘组登陆火星。22日,斯莫列耶夫斯基和乌尔维纳再次模拟登陆火星。
              第一次出舱“登陆”的任务,是将所有必要的设备从登陆舱内搬到“火星”表面;第二次“登陆”时志愿者将对“火星”表面进行勘察,并获取土壤样本;第三次“登陆”的目的是模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按计划,在这次出舱“登陆”时,有一位志愿者意外摔倒导致手部受伤,另一名志愿者必须对他进行照料,并帮助他站立和走到登陆舱。
              在王跃等人“登陆火星”时,另外3名志愿者留守主舱,他们要配合完成地面支持工作,并为飞船“返回”地球做好准备。
              模拟登陆试验结束之后,登陆舱将搭载3名志愿者,从“火星”表面起飞,进入“环火星”轨道航行,预计24日与主舱对接。3名飞离火星的志愿者在接受3天的隔离检疫后,将于27日打开对接舱门,和主舱的3名伙伴重逢。
              6名志愿者会合,开始“返回”地球的漫长旅程。

           与世隔绝的生活
              550立方米的模拟试验舱,520个日日夜夜
              飞往“火星”,是一次远距离的星际旅行。520个日日夜夜,志愿者要在一个550立方米的模拟试验舱里,度过与世隔绝的别样生活。
              试验舱由医疗舱、生活舱、公共活动舱、登陆舱和火星表面模拟舱组成。试验舱的出口贴上了红色的蜡封,除非遇到意外情况,志愿者一旦进入,就不许中途撤离。
              密闭舱的出口上了锁,还贴上了红色的蜡封。王跃只能和其他5名志愿者彼此间面对面交流,对外交流通过一个模拟的控制中心与家人和朋友进行通话。为了模拟真实的飞行状态,与外界的通话也设置了20分钟时滞,一条信息来回就是40分钟。
              当然,最主要的对外通讯方式还是局域网的电子邮件。属于自己的空间只有3.4平方米,包括一张床、一张桌子,加上床下的储物空间,这一块是私密空间,没有监控摄像。
              各国共有105个项目参加本次试验,这让6名志愿者很少有空闲时间。每天一起床,他们就要自行测量体温、血压、体重,抽取血液、尿液、唾液等,随后开始一整天的忙碌。中国志愿者王跃不仅要参与本国的试验项目,还要作为被测试者参与其他国家的参试项目。
              6名志愿者的工作不仅单调,身上佩戴的一些仪器设备也让他们“叫苦不迭”。脑电极试验就是一例:志愿者晚上要戴上电极帽,监测夜间睡眠期间动态脑电图。由于头皮上布满了电极贴和导线,睡觉时会感到非常难受。
              除了紧张的工作,生活中的考验还有很多——
              昼夜看不见:舱内看不到日出日落,没有光暗周期,这些因素打乱了志愿者稳定的身心状态,直接影响到志愿者体内的生物节律。
              饮食严格配:志愿者的食物大都以罐头食品和脱水食品为主,很难吃上新鲜食品,但舱内温室里种植的少量蔬菜可以作为配餐。
              读的是旧闻:志愿者在舱内看不到电视,也无法上互联网。南非世界杯比赛期间,作为足球迷的王跃只能苦等已经滞后的赛事结果。
              舱内的日子始终充满单调和枯燥。王跃在前不久发回的日志中坦言:“漫长的旅程似乎是个黑洞,你辨不清方向,只是不停地走着……”
              严苛的志愿者选拔
              20多项医学检查,连脚气这样的小毛病都不算合格
              高额头、浓眉毛、厚嘴唇,笑起来憨憨的模样,这就是1982年出生、来自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的火星志愿者王跃,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航天员教员。
              “火星-500”对志愿者选拔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不能有器质性疾病,就连脚气这样的小毛病都不算合格。20多项医学检查一项不漏,连睡眠监测也加入其中。很多志愿者候选人对这样苛刻的条件望而却步,而王跃却奇迹般一路绿灯走下来。像CT、核磁共振等检查,别人或多或少有些小问题,但王跃很完美。
              参与国内选拔工作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教员杨月虹记得,在70多名志愿者中,火星志愿者王跃当时的智商测试成绩最高。尽管先天聪颖,但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踏实苦干。组织航天员训练时,很多设备说明书都是英文的,王跃不放心,主动加班翻译成中文。
              2010年春节前,王跃来到俄罗斯开始了自己的受训生活。
              志愿者的培训项目有参试实验内容培训、心理放松训练、特殊技能培训、食品试吃以及语言培训等。志愿者要对飞船设施、视频和通信系统、信息系统、生命保障系统等各方面情况都非常熟悉。
              王跃说,培训的内容很有意思,比如介绍各国的参试项目,教志愿者如何使用实验设备仪器,还有试吃各国的航天食品。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卡尔波夫也和志愿者会面,和大家一起下国际象棋。
              志愿者还被送到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接受野外生存训练。王跃说,最兴奋的是试穿模拟登陆火星的航天服,“这套服装在外观上和真正的航天服相似,但是没有生命保障系统,只有通风系统,穿在身上比较轻便”。每天上完课,赶回住处已经是晚上9点多。整理完笔记后,王跃还要向国内发传真或邮件报告当日情况。匆匆扒上几口冷饭,经常是累得连外衣也不脱倒头就睡。
              每天早上坐一个多小时车赶到培训点后,王跃还坚持步行爬上13层楼。他说,培训确实很辛苦,但这些日子经历的事情也许让他一生受益。“只身来到国外,面对那么多外国志愿者,我代表的不仅是个人,也代表着中国。”他说。

           中国志愿者王跃3.4平方米的卧室内,挂着一张“航天英雄”杨利伟的画像。
              “杨利伟是中国载人航天的代表人物,就像俄罗斯的加加林一样。照片不光对我是一种激励,我也借此告诉欧洲乃至世界宇航界的朋友们:中国人来了!”王跃说。
              “火星-500”试验于2007年启动,目前进行的是第三阶段试验。
              2009年10月,在中俄载人航天领域合作联委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提出了参与520天试验的合作意向,俄罗斯专家谈到:“如果没有中国参试,将是很大的遗憾。”
              登陆“火星”前夕,俄罗斯“火星-500”项目组对试验成果进行了总结,认为6名志愿者已形成和谐、有序、高效、联合的工作团队,基本适应舱内生活,身体状态稳定。
              “飞行”期间,6名志愿者多次进行紧急情况处理演练。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12月,电力系统突发故障,舱内一片漆黑,空调停止运转,微波炉无法加热食品,热水无法补充,冰箱食品开始解冻……王跃和同伴按照地面指令沉着处置,度过了难关。
              入舱参试,志愿者可以携带一定数量的个人物品。王跃带入舱内的有国旗、日记本、摄像机,以及一些中国书籍、歌曲和电影光盘,还专门准备了毛笔和字帖,利用试验间隙教国外志愿者练字,向他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试验中,最让外国志愿者感兴趣的是中医辩证研究,这是“火星-500”试验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通过“望、闻、问、切”诊法,搜集志愿者的身体信息,获取长期密闭环境中人体功能状态的中医辩证结果。
              特殊的除夕之夜
            在倒贴的“福”字旁,王跃用英语给同伴讲解意义
            长期的隔离环境难免让人产生思乡之情。中国航天员中心专门设计了心理和文化支持方案,在春节、端午、中秋以及王跃生日时开展庆祝活动。
            2月2日,王跃就在试验舱内与5名外国同伴一起度过了一个特殊的除夕之夜,通过特殊的方式向祖国和亲人们祝福平安。
            当天,包括王跃在内的模拟登陆火星3人乘组,第一次进入登陆舱,开始环绕火星飞行,为登陆火星表面作最后准备。在王跃的努力下,志愿者们提前举行了新春庆祝,他们面对摄像机,分别用本国语言祝愿“中国人民新春愉快”。
            五名外国志愿者手持王跃用毛笔书写的新春祝词的大红条幅,用汉语问候“万事如意”、“恭喜发财”、“合家团圆”等。
           尽管舱内条件有限,王跃依然想尽办法营造春节的氛围。他们把大张红纸围成四方形,罩在灯下,中间再吊上一个中国结。王跃还特地在灯笼上用毛笔书写了一副对联:“送虎岁,六人携手登火星;迎兔年,国际合作拓航天。”舱壁贴上了中国剪纸,上面是虎和兔的图样以及“Mars-500”标志。
          沐浴、更衣、理发是中国人传统的过年习俗。受此影响,王跃剪去了最近蓄的胡子,头发也由同伴进行了修剪。在倒贴的“福”字旁,他用英语给同伴讲解意义。
            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是实验的内容之一。去年万圣节,王跃曾把自己装扮成木乃伊。欧洲志愿者过圣诞节时,他和大家用废纸板做成了漂亮的圣诞树。在他的带动下,俄罗斯志愿者还练起了中国书法。
             由于试验已经关闭天地通话,王跃和外界的交流主要通过录制视频和发送邮件进行。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特意换上新衣服,拍下了家中过年的场景,由中方试验队传递给他。试验队翻译周万隆介绍说:“我们还下载了这两天的新闻和娱乐节目,让他在电脑上看看春晚,听听外面的鞭炮声,看看父母亲切的模样,少一些思乡之苦。”

              人类的火星“家园”梦想
             太阳系中有8颗行星,人类为什么长期对火星“矢志不渝、情有独钟”?
              因为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
              火星是太阳系的第四个行星,是邻近地球的一颗行星,在晴朗的夜空里,它会闪着红色的光芒。研究显示,火星上可能有水,或许存在支持生命的条件。
         火星上资源非常丰富,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生活上的必需原料,而且还将为我们提供科技文明真正发展的素材。火星拥有被冰冻在土中的海洋。那里有大量的碳、氢、氧和氮,这四种元素不仅是食物和水的基本元素,而且是塑料、木材、纸张和衣服的重要组成成分,更为重要的,它们还是火箭燃料的重要成分。
             随着宇航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使用飞船探测器探测火星,1960~2008年底,各国共计发射38次/39个火星探测器,任务成功率(包括部分成功)约为46%。由此,火星被航天界称为“航天器的墓地”。
              虽然众多的探测器围绕着火星飞行,并发回了大量的图片和数据,但要想真正知道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的迹象,则必须登陆火星。
             目前各航天大国都制定了新一轮火星探测计划。各航空大国也通力合作,俄罗斯、美国和欧空局正在协商进行合作,希望不久能实现载人火星登陆。而中国也加快了深空探索的步伐,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卫星“萤火一号”。
              俄预计20年内完成飞往火星准备
              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副署长维塔利·达维多夫2月14日在莫斯科观摩“火星-500”项目志愿者模拟登陆“火星”时说,人类有望在20年内做好飞往火星的准备。
             达维多夫说,目前俄罗斯正在研制用于飞往火星的航天器,20年内将做好飞往火星的准备工作。届时,航天器将从位于阿穆尔州的东方发射场发射升空。
             达维多夫表示,勘探火星技术难度高且耗资巨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完成的。因此,这将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他特别强调说,合作的大门同时也向中国等国家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