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晨报]365天,他借了图书馆356本书 南医大“书霸” 一小时看8万字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3-06-04浏览次数:155

  一年365天,他借了图书馆356本书;一小时能读七八万字;曾一个月时间读完550多万字;曾一天连续读10本书;如果考他大部头《德川家康》中的历史事件,他不但能说出公元纪年,还能报出年号;为了更快地看书,他还用电子游戏磨练眼力。记者昨日获悉,南医大第四临床医学院的陆坤被该校图书馆评为“书霸”。

  一个小时能看七八万字

  南医大图书馆根据2012年全年的借书量评选出学校的读书达人,陆坤以一年356本书的借阅量摘得桂冠。平均下来几乎一天读完一本书,对于陆坤而言易如反掌。“我一分钟能看1000多个字,差不多是正反一页纸,一个小时大概能看七八万字。”因为速度快,陆坤往往能在别人看一本书的时间里看完好几部作品。

  陆坤读书的习惯起源于高考过后,家里的电脑坏了,“闲着无聊,只好看书。”谁知却一发不可收。即便后来进大学,宿舍通了宽带,陆坤对网络依然没太大兴趣,接触电脑也几乎都是为了上“豆瓣”看看新书推荐、跟书友们聊聊最近的感悟。

  他读书有几个“怪癖”,一个是不半途而废,一本再不合胃口的书,一旦开始看,他就会“干脆一口气读完,这样才能给出一个客观评价”;而许多网友喜欢的追“直播帖”、关注作家博客期待新文章之类的事儿也不为陆坤所爱,这方面他表现得颇有耐心:“我习惯等文章累积到一定程度出版成书再去找来看,喜欢捧着一本书看的感觉。”

  历史人物生死年月都记得清

  惊人的阅读速度,或许是陆坤与生俱来的。而上天赋予他的另一笔财富,是对数字的敏感和强悍的记忆力。

  “书上比较细节的内容我基本都能记住,尤其喜欢记数字。”陆坤说,他读的第二多的类型是历史书,“哪个历史人物某年生某年死都能记得住。”也因为此,《德川家康》这套分为13部、共计550多万字、讲述日本战国中后期群雄并起的历史书,他仅用了暑假中的一个月就全部读完,而对于其中的历史事件,他也是信手拈来。“比如永禄三年、公元1560年,发生了桶狭间合战,织田信长打败今川义元,确定霸主地位……”

  有一个叫“舒尔特表”的电子游戏是陆坤用来磨练“眼力”的一大“神器”。这是一个由若干小格子组成的表格,每个格子中随机设有一个数字,最后一关是9×9的81宫格,游戏的要求是按顺序迅速找全所有的数字,平均1个字符用1秒钟成绩为优良。陆坤目前最好的成绩是5×5的25宫格,用时22秒,而正常成年人所用的时间是25-30秒。

  给901部推理作品评过分

  几乎每读完一本书,陆坤都会写一篇书评或者一句话简评,同时给书打上星级,注明可读性。

  他QQ空间里的80多篇日志,被细心地分成“推理馆”、“情雨馆”、“闲评馆”和“漫游馆”,分别收纳着他读过的推理类、哲理类、历史类和漫画类读书笔记和书评。其中一个“推理笔记”系列,已被更新至第47篇,囊括对901部推理作品的评分和一句话简评。在他的豆瓣主页上,也赫然标注着2329本“已读书目”、50篇书评和13篇读书笔记。这些书评,短则几十个字,多则超3000字。

  读过大师的作品后,陆坤很快就不满足于只作为读者的身份,他也尝试着写了两篇推理类的短文,一篇作为剧本,展现在南医大校园安全情景剧比赛的舞台上,另一篇则发布在QQ空间,引发推理迷们的猜想。

  自称“推理狂”

  陆坤的豆瓣主页上,自我介绍一栏赫然写着:“本格推理狂一枚!”

  本格推理又称古典推理,与注重写实的社会派推理小说相对,指以推理解谜为主要走向,让读者和侦探拥有同样的线索、站在同一平台的推理小说主流类型。

  陆坤看的第一部本格推理小说,毫无悬念是《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后来读高中,通过《百家讲坛》认识了易中天,易教授说,如果他来开一个书单,第一本就是推理小说《希腊棺材之谜》。于是,在经历了2010年的高考之后,陆坤终于抽出空来看看这本梦寐以求、“学习以外的闲书”。

  大学之后,陆坤的“推理瘾”一发不可收。作为资深推理迷,他甚至总结了一套方法和标准。“作者给出的线索很多都是没用的,混在有用的线索之中,故意误导读者。所以我习惯读书时做读书笔记,记录下人物和重要事件,能够帮助理清思路。而且光猜中凶手还不够,关键要找出行凶的原因。”

  如今的陆坤已经大三,依旧形单影只地捧着书在校园穿梭。“遇到烦恼时,就让我像小丑那样,在空中荡起秋千,忘记重力的存在。 读书可以给我带来快乐,而快乐地生存,就可以摆脱重力!”

  通讯员 陈思宇 记者 王晶卉
原文地址:http://njcb.jschina.com.cn/mp3/html/2013-06/04/content_782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