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报道】 (通讯员 田天)休假中的南医大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主治医师李怀奇,昨天准备带女儿出门时,突然接到了一通国际长途。电话来自印度洋彼岸,桑给巴尔纳兹莫加医院的青年医生默罕默德,向“师傅”问好。
默罕默德是李怀奇过去两年援非工作中的助手,纳兹莫加医院是过去两年李怀奇医生工作、生活的地方。2011年6月11日离开故土,2013年6月27日回到祖国,700多个日夜,汇成李怀奇8万5千多字的援非日记。而默罕默德的这通电话,又勾起了他对刚刚结束的两年多援非生活的回忆。穿着左袖上印有国旗的江苏省医疗队队服,原本偏白肤色而今黝黑的李怀奇医生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天堂里的简陋医院
相较于桑给巴尔碧海白沙、椰林树影的天堂美景,有着“一颗椰子树”这样美好名字的纳兹莫加医院,却可以说是天堂里的“地狱”医院。虽然是公立医院,但空间狭小,环境混乱,设备落后,李怀奇日记里用这样的文字描述了他的工作环境:“没有专门的病房和手术室,没有病种划分,没有感染分类,没有专门的护士,脏乱差是我对桑岛医院病房的第一印象……诊室内有一个产自我国的25年前的高温灭菌炉,早已锈迹斑斑;药品柜里陈列的还有一些国外援建的药品,不过也早已过期。”
不仅如此,落后的医疗水平,也让初到非洲的李怀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日记里写道“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天上班见他们进行拔牙,没有任何无菌观念,多人共用一瓶麻醉药品,医生不带帽子、口罩,随意将带血的器械放在牙椅操作台上,动作也粗暴……难以忍受的,有蚊子、苍蝇在身边飞来飞去,真担心会落在手术伤口上。”
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李怀奇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援非工作。
两年12例患者有艾滋病
在两年的工作中,李怀奇曾经与死神打过好几个照面。
医生都知道,艾滋病人的手术会给医生带来多高的风险。在手术中,一旦因为血液、体液污染,或者被针头、手术刀、剪子刺破皮肤而发生职业暴露,就有极高的感染几率。而非洲艾滋病患病率又很高,“在国内,这么多年来也就碰到2例,但在那边两年诊断出的就有12例。”李怀奇告诉记者,这两年里他接手治疗的艾滋病病患就有5例。
第一例艾慈病患者Hady的手术,是要切除颌骨上的肿瘤,“这就很可能被颌骨给刺伤导致感染。”李怀奇在日记里也记录下自己的思想斗争:“援外专家,自己对于手术选择有着最大的权利,大可以随意找个借口就把患者打发掉,患者也不会对你有任何的抱怨。”然而这名患者的肿瘤向口腔舌侧生长,已经影响进食和呼吸,麻醉师甚至无法将管插入插入,如果不进行手术,患者已经无法顺畅呼吸了。决定放手一搏的李怀奇,带上三层手套,做好全副武装的防护工作,成功的为这个病人切除了肿瘤,也保证了自己的安全。“切出来这个瘤有小碗那么大,如果不切除她将无法进食,这对于一个免疫力低下的艾滋病人而言,很有可能致命。”
而讲到第二例手术时,李怀奇至今都有些后怕。“当时是一个车祸的外伤病人,送来的时候,脸已经被地面撞“平”了,一动脸上就出血。”没有思考的时间,他对病人进行了紧急救助,插了管,输了大量的血,第二天报告出来才知道该病患HIV呈阳性,李怀奇感慨:“这是两年来最让我害怕的一例,因为完全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与防护措施。现在想想真是万幸,当时一不小心有碎骨划破一点儿,就有被感染的可能。”
桑岛的医生不是很注重医疗器具的消毒,很多器具不划分是否感染者使用过就一起清洗,李医师发现这一情况之后,立刻要求凡是用于艾滋病患治疗的器具,都要分开清洁并且浸泡三天以上,以确保对医生与其他病人的医疗安全。
“跨界”作业全凭良心
由于桑岛的医疗落后,往往迫于形势需要,许多医生在那里成为了全科医生,李怀奇也不例外,在桑岛的两年,他也有许多“跨界”治疗的经历。
有一次,刚做完手术的李怀奇接到通知,说有一个中国人遭遇车祸,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是伤者被万伏高压电击伤,电流由胳膊打进由肚子打出,肠子都已经暴露在外面。李怀奇发现伤者的肠子已经被包裹了纱布,作为江苏省国家救援队的一员、省红十字会的救护师资,李怀奇凭着专业知识,当下做出急救方案:“赶紧拿走纱布,纱布会使肠子干掉,很容易坏死。立刻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保证肠子的湿润。”
鱼鳞病患者、颅骨挫裂伤的女孩、颈部患有坏死性筋膜炎发出恶臭的老人……李怀奇告诉记者,跨界作业在国内不太可能,但是在桑岛,身为医生,“必须这么做,全凭良心。”
严格教导,小学徒变“三把手”
日记里,李医师写到“最近一段时间自己一直很开心,因为staff经过半年的精心带教,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开展门诊工作,这也算是这半年援外工作中自己最得意的地方了。”而这个让李医师“得意”的staff,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打来电话的默罕默德。
李怀奇告诉记者,当地人民有一句口头禅:“poly,poly”,相当于中国话的“慢慢来,慢慢来。”虽然这话在享受生活时很适用,但放在生命第一线的医疗工作中,明显会很耽误病情救治。而这一点,在当时还是实习生的默罕默德身上,也体现的很明显,真是不能急了。在共同工作中,有时候急起来,李怀奇也会拿小钳子敲敲默罕默德的手背,要求他认真学习,加紧练习,他对默罕默德的慢节奏提出了一个要求:“Before do anything, Prepare for everything!”。更多的时候,李怀奇会尽可能给默罕默德临床机会,从门诊到手术室,他会告诉默罕默德:“我来做你的助理,你来做。”从开始连门诊看病都不敢,到现在可以自己独立开展门诊工作,做一些简单的手术。从当年的实习生,晋升成现在纳兹莫加医院的副院长,默罕默德的成长是李怀奇欣慰的成绩,也同时是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成绩。
在李医师离开非洲前,默罕默德送上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Thanks for being: good friend, good teacher, good doctor”,三个“good”表达出默罕默德对李怀奇医生的浓浓感谢之情。除此之外,他还给李怀奇的女儿带了礼物,虽然只是当地特色的小工艺品,李怀奇说:“这真的是礼轻情意重!”
除了默罕默德的成长,桑岛的口腔门诊也在这两年里改头换面,谢因总统因此赠与了李怀奇一扇不带锁的门,寓意“我们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今年2月桑给巴尔的国庆日,谢因总统在国情咨文中点名表扬:“医疗行业进展最大、变化最大的头一个就是口腔门诊。”
“爱我你就抱抱我,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亲亲我。”这是李怀奇女儿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在他援非的两年里,这首歌总能勾起他对女儿的思念。去年当家人来到桑岛探亲,以为自己不会哭的李怀奇,在飞机场抱着女儿的一瞬间,眼泪怎么也止不住的流。坚苦的条件,繁重的工作,不能在技术上有精进,还要与家人长时间分离。但即使如此,李医师回忆起来还是觉得收获,要比失去的多。“收获了很多的朋友,体验了不同的文化,改变了对非洲的认识,收获了很多生命、生活的感悟。”
如今,女儿已经5岁半了。讲到女儿的时候,李怀奇语气里充满了疼爱之情。“回国后女儿天天腻着我。这两天,基本就是在当全职爸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