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报网]南医大口腔医院援非医生写下8万多字的援非日记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3-07-16浏览次数:142

 

南报网讯 (通讯员 田天 记者 谈洁 实习生 夏筠)休假中的南医大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主治医师李怀奇,昨天(16日)接到了一通国际长途。电话来自印度洋彼岸,桑给巴尔纳兹莫加医院的青年医生默罕默德,向“师傅”问好。

默罕默德是李怀奇过去两年援非工作中的助手,纳兹莫加医院是过去两年李怀奇医生工作、生活的地方。2011年6月11日离开故土,2013年6月27日回到祖国,700多个日夜,汇成李怀奇8万5千多字的援非日记。

两年接待了12例艾滋病患者

有着“一颗椰子树”这样美好名字的纳兹莫加医院空间狭小,环境混乱,设备落后。不仅如此,落后的医疗水平,也让初到非洲的李怀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天上班见他们拔牙,没有任何无菌观念,多人共用一瓶麻醉药品,医生不带帽子、口罩,随意将带血的器械放在牙椅操作台上,动作也粗暴……难以忍受的,有蚊子、苍蝇在身边飞来飞去,真担心会落在手术伤口上。”

正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李怀奇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援非工作。在两年的工作中,李怀奇曾经与死神打过好几个照面。

医生都知道,艾滋病人的手术会给医生带来多高的风险。“在国内,这么多年来也就碰到2例,但在那边两年诊断出的就有12例。”李怀奇告诉记者。

第一例艾慈病患者Hady的手术,是要切除颌骨上的肿瘤,“这就很可能被颌骨给刺伤导致感染。”李怀奇在日记里也记录下自己的思想斗争:“援外专家,自己对于手术选择有着最大的权利,大可以随意找个借口就把患者打发掉,患者也不会对你有任何的抱怨。”然而这名患者的肿瘤向口腔舌侧生长,已经影响进食和呼吸,麻醉师甚至无法将管插入插入,如果不进行手术,患者已经无法顺畅呼吸了。决定放手一搏的李怀奇,带上3层手套,做好全副武装的防护工作,成功的为这个病人切除了肿瘤,也保证了自己的安全。

而讲到第二例手术时,李怀奇至今都有些后怕。“当时是一个车祸的外伤病人,送来的时候,脸已经被地面撞‘平’了,一动脸上就出血。”没有思考的时间,他对病人进行了紧急救助,插了管,输了大量的血,第二天报告出来才知道该病患HIV呈阳性。

“跨界”做过多起手术

由于桑岛的医疗落后,往往迫于形势需要,许多医生在那里成为了全科医生,李怀奇也不例外,在桑岛的两年,他也有许多“跨界”治疗的经历。

有一次,刚做完手术的李怀奇接到通知,说有一个中国人遭遇车祸,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是伤者被万伏高压电击伤,电流由胳膊打进由肚子打出,肠子都已经暴露在外面。李怀奇发现伤者的肠子已经被包裹了纱布,作为江苏省国家救援队的一员、省红十字会的救护师资,李怀奇凭着专业知识,当下做出急救方案:“赶紧拿走纱布,纱布会使肠子干掉,很容易坏死。立刻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保证肠子的湿润。”

鱼鳞病患者、颅骨挫裂伤的女孩、颈部患有坏死性筋膜炎发出恶臭的老人……李怀奇告诉记者,跨界作业在国内不太可能,但是在桑岛,身为医生,“必须这么做,全凭良心。”

小学徒变成医院“三把手”

日记里,李怀奇写到“最近一段时间自己一直很开心,因为staff经过半年的精心带教,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开展门诊工作,这也算是这半年援外工作中自己最得意的地方了。”而这个让李医师“得意”的staff,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打来电话的默罕默德。

李怀奇告诉记者,当地人民有一句口头禅:“poly,poly”,相当于中国话的“慢慢来,慢慢来。”虽然这话在享受生活时很适用,但放在生命第一线的医疗工作中,明显会很耽误病情救治。而这一点,在当时还是实习生的默罕默德身上,也体现的很明显,真是不能急了。在共同工作中,有时候急起来,李怀奇也会拿小钳子敲敲默罕默德的手背,要求他认真学习,加紧练习。更多的时候,李怀奇会尽可能给默罕默德临床机会,从门诊到手术室,他会告诉默罕默德:“我来做你的助理,你来做。”从开始连门诊看病都不敢,到现在可以自己独立开展门诊工作,做一些简单的手术。从当年的实习生,晋升成现在纳兹莫加医院的副院长,默罕默德的成长是李怀奇欣慰的成绩,也同时是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的成绩。

http://www.njdaily.cn/2013/0716/5007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