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卫报]全家上阵正遭各方质疑新生报到应该宣誓独立?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3-09-14浏览次数:162

 

  不知从何时开始,高校新生报到成为了一场全家总动员,以至于开学季走进校园,你常常能看到拎着行李忙前忙后的父母,甚至还有左右不离身边的爷爷奶奶,而真正的主角——则大多甩着膀子,一身轻松自在。近几年,随着这样的现象愈加普遍,各方的质疑之声也纷至沓来。

  现状


  全家上阵,簇拥报到

  对于首批“95后”大学新生来说,报到日注定是一场全家范围的“狂欢”。实际上,虽然质疑声不断,但无论在开学季走进南京哪所高校,都会发现,眼下绝大多数新生都是由父母两人送来的;且不谈还有新生带来了规模庞大的“送行团”,爷爷、奶奶、兄弟姐妹齐上阵;还有的新生全家总动员驱车数百甚至上千公里来报到。

  早前在南大开学日,记者看到在新闻传播学院的迎新点前,一位妈妈站在路边等候正在办理报到手续的女儿,她身旁放着大大小小六七个包。“这还不是全部,还有一部分火车托运了。”这位妈妈说,女儿把喜欢的东西都带到学校来了,除了衣服、书籍、基本生活用品等,还有自行车,报到就像搬家。而在软件学院的迎新点前,另一名来自河北的新生家长则笑着说,他家儿子爱好运动,因此带来了好几双球鞋,而怕宿舍的床太硬不舒服,他们一家特意带了夏天和冬天用的不同的床垫和两套换洗的被子,“装满了两大包!”不少送孩子来学校的家长都表示,送孩子上学一方面是放心不下,另一方面则是想看看孩子的大学。

  而被左拥右簇的新生们,对家长的送行也没觉得有何不妥。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来自安徽宿州的新生小陈告诉记者,她这次报到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陪同前来。“家人一起同行送我入学,多热闹啊,就权当旅游呗。”小陈说,自己没住过校,也没怎么出过家门,所以有家里人陪同,她会比较有安全感。

  曾经


  家长“送学”,并不新鲜

  高校开学季,家长送子忙!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现象不过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交通便捷,才逐渐成为校园开学一景。但其实,记者通过采访80年代至2000后入学的大学生后发现,这30多年来,送孩子上学的家庭一直都有,不过只是数量上的增长变化罢了。

  国外


  没有新手机

  宿舍要申请,家长不爱送

  在国内受到诸多争议的家长“送学”,在国外又有怎样的境遇呢?国外的大学新生都是如何报道入校的呢?对此,记者采访了一些在国外留学的同学。

  80年代:

  日本

  学生能自立,家长请止步

  现居南京的刘阿姨,老家在青海西宁,80年代中期,她考上了当时的兰州商学院,成为85级本科生。据刘阿姨说,当年上大学时,父亲本来有意一同前往,临时有公司急事需要处理就没有去,母亲工作也是因为工作关系,脱不开身。“不过最终,还是我四叔陪了我一路。”刘阿姨说,四叔同去,在送自己的同时,没有坐过火车,更没有出过门的他,也是想一同去见见世面。

  “当时考上大学的孩子家里很少有富裕的,所以像我这样,有亲戚陪同前往的有是有,但并不多。”刘阿姨回忆说,她到了宿舍后发现,宿舍的几个小伙伴都是自己来报到的,“当时宿舍有一个同学来自农村,比较内向也不敢跟人交流,我看着她在自己的铺位上打不开箱子,脸都涨红了,于是就走过去热情地帮她打开了,并随即聊了起来。”就这样,这个姑娘至今都还是刘阿姨非常好的朋友。

  日本的大学每年四月份开学,具体几号,则根据学校的不同会有些微的差异。而每年日本大学开学时,一般不会有家长送学的情况出现,绝大多数新生都都是自己搬着行李去学校的。

  至于中国大学新生蜂拥购买手机、电脑的情况在日本也几乎不可能发生。尤其是手机,由于日本的手机都是签约送的,而一般签约期没满的话,他们很少会换。

  实际上,日本的学生为了入学做的准备大都是针对功课进行的,尤其是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会在开学前自学托福、雅思之类。除此以外日本学生在开学前的另一项重要准备就是宿舍了。在日本,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宿舍,而有宿舍的学校也不能保证所有人的住宿,所以,如果学校有宿舍,日本的学生会在开学前先申请宿舍,如果申请不到(或者学校压根没有宿舍),那么最让新生头痛的就是在学校附近租房的事情了。

  不过,虽然家长们爱子心切之情可以理解,但是今年南京仍然有不少高校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入学即独立”,鼓励学生独自报到,而对报到方式进行了一些小改革。

  就在9月4日,南医大新生报到当天,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报到,南医大一早就在各个报名点前贴上了两排地标。第一排是各个专业的名称,同学们可以据此在自己的专业前有序排队。而第二排地标则都写着“学生能自立,家长请止步”。辅导员蔡伟鹏老师说:“这个牌子是再次提醒同学们和家长,这是他们的第一堂生活课,应该自己完成。而如果用带子,太有距离感,所以想到了将提示语贴在地上的方法。”

  而早前在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新生报到日上,学校也首次尝试在学校体育馆内集中开展入学报到工作,所有新生需要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独立进入体育馆完成报到手续。当然,体育馆入口处设有温馨提示牌,还有热心的学长学姐提醒新生准备好报到所需的材料,按照路线指示标志到达馆内的学院报到点;与此同时,新生家长们则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将行李运送到场馆出口处的家长休息区。现场不少新生表示,这种报到形式既保证了体育馆内现场秩序井然,也给他们自己创造了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非常欢迎。

  南京大学同样在就今年新生的报到处外设置了家长“休息”区,以鼓励新生自己独立完成手续办理。此外,南大商学院还别出心裁地利用父母的“休息”时间,策划了一场有爱的“父母留言”,邀请家长给即将离家四年的孩子写一封信,场面着实温馨。

  90年代: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张鹏老师,是97级的本科生。当年,张老师从老家徐州来到南京师范大学上学,其家人也是一路送到了校门口。

  “我记得来上学前,家里打包了很多行李,还找了一辆面包车,一路将我载到了南京。”据张老师回忆,那会儿徐州到南京还未通高速公路,因此这一路颠簸了将近六个小时。而车到南京后又堵在了南京长江大桥上。“那个时候,南京只有一个长江大桥,九月一号左右北方来南京的学生,全挤在这一条路上过大桥,场面相当壮观。”

  虽然家人一路送到了学校,但也只是送到校门口。“之后报到什么的,就都是自己来了。”张老师还记得,那会儿走进南师校门,就有学长学姐指引你办理各种手续,还用三轮车帮你把行李一路拖到宿舍……“我们那个年代,考上大学还是件喜事,因此不少家长会想要送孩子到学校后,再陪着到处看看。”张老师因此表示,这和现在的家长“送学”还是有些不同的。

  法国

  法国的高校一般也是9月开学。新生开学基本见不到家长“送学”的“风景”,如果见到拖家带口拖着行李去上学,多半是中国的留学生。

  同样的,法国大学里,在学校住宿的学生不多。常常能看到每天赶火车上学的同学。而就算在学校住宿,据在法国上学的留学生介绍,法国的宿舍单人间虽然有9㎡大,但法国人还是觉得这个空间有点小,因此住宿期间带去学校的行李非常有限,一般学生背一个大包就全解决了。包里放的一般都是当季的衣服、一床被子和床单。至于书籍、小电器什么的,法国大学的配套非常完善,根本不用学生操心。

  而手机电脑,法国人似乎根本不在乎款式和潮流,据说好多人用的手机还是我们10年前的款型,甚至还有蓝屏手机。

  美国

  2000年后:

  开学

  美国大学分为秋季学期、春季学期和夏季学期,其中秋季学期为主学期,几乎所有专业都有秋季招生,并且招生人数最多,奖学金机会也最多,开学时间为8月或9月;春季和夏季入学的专业极少,招生人数也有限,奖学金的机会更少,一般开学时间分别在1月和6月。

  和之前介绍的国家不一样,每年美国大学新生报到时,许多家长也会像中国家长一样,“护送”孩子到校,操场上排满了密密麻麻的私家车。忙碌的人们携大包小包不停地穿梭于操场和宿舍间,而充当“搬运工”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家长。很多学生的妈妈拿着校园地图四处问路,爸爸就是扛着大包裹累的满脸皱眉。你再看那学生,也是那样活蹦乱跳,很少有去体恤下自己的父母。家长带孩子拿行李,再帮孩子安顿好宿舍,简直和国内大学无异。

  不过也有与国内不同的,比如美国的大学非常欢迎学生家长,每年新生入学时,各大学都会安排学生家长派对,组织各种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情况。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每年哥伦比亚大学都会举办新生家长周末活动,邀请所有新生家长前来校园参加学校为家长组织的一系列活动。

  开学准备

  美国的孩子入学也会有一些物质上的准备,实际上,美国新生的准备要比中国夸张的多,有的学生,甚至背着冰箱、洗衣机来学校。

  如今在南京某媒体工作的小强是湖南某大学02级的本科生。小强表示,他当年从山西老家去湖南上学时,一路也有父亲相伴。

  “1400多公里路,那是我当时出门走的最远的一个地方,所以我爸有点担心,就送了我一路。”小强说,那会儿的火车速度还不快,从山西到长沙,就只有一趟绿皮火车,“我们买的硬座票,一趟就是20多个小时!”

  到了学校之后,小强的父亲只待了一个上午,陪着他办好了各种手续,把并不算多的行李带到宿舍后,下午,就匆忙离开了。“我目送我爸坐上去市区的公交车,消失在我的视线里,瞬间产生了在这个城市产生了一切就靠我自己了的感觉……”

  而回到学校,一切也还在继续。在他的回忆中,当时“送学”的家长人数已经很多了。“其实本来,父亲送我上学还让我有些不好意思。可是到了学校,发现更多的是父母双亲送小孩的。到了后来,我也开始迎新,大三时还当了新生辅导员,那会感觉父母替孩子做的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