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者凌晨去世就得凌晨工作
穿过医学院校的解剖楼长长的走廊,福尔马林苯酚类等气体扑面而来,从实验准备室打开的门往里面望进去:橘红色的布覆盖着一具具遗体,解剖实验员正在细致地做着一件件标本。
为保证学生们直观地学习解剖,人体解剖学系的实验员需制作大量的解剖教学标本,常常要加班工作。“这些日子简直可以说是不分昼夜,No Saturday,No Sunday,Just work,work,work,差不多吃住都在解剖楼了啊!”刚刚参与工作近8个多月的毛志远说。
於平老师从事解剖实验员工作已近30年,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他,曾因工作繁忙,过度劳累致视网膜炎。
“从宿迁回来,凌晨3点才到家,早上8点半准时到班开始一天的工作。”庄晓俊是南医大的解剖实验员,也是市红十字会的遗体接收员,这两项工作填满了他的生活。不管遗体捐献志愿者去世在节假日或是在深夜,家庭住址是远离学校,还是偏僻难寻,负责遗体接收工作的解剖学教研室老师们总是不辞辛苦、牺牲休息时间将遗体接收到学校。刚开始工作时,他都不敢将工作告诉妻子。
其实,他们的困扰远不止这些。“5个人掌握着全校七千多人的医学基础教学。”庄晓俊,人体解剖学是生物医学的基础,是每一个医护人员必修科目。医学教学或科研离不开解剖学标本。然而解剖实验员紧缺是全国各医学院校都面临的问题。
永远的精神支撑来自“志友”的大爱
“志友”为“南京市红十字捐献遗体志愿者之友”的简称。
解剖实验员王凯曾接触到一个女知青,见到她的时候,她的生命体征已经消失。20岁的她,只身一人来到西北支援边疆。直到50岁,才回到家乡。年轻的最好时候交给了荒原沙漠。在她的一生中,历经各种坎坷。30年后,当她终于回到了家乡,和父母团聚时,却被查出患了肺癌。当她打算捐献遗体。亲朋好友很不解。“命运对我的馈赠太少,我时常也会抱怨。我却觉得,能为别人留下点什么。身边的很多人还在痛苦中。”她留下了她的遗体和这样一段话。
很多时候,当问及志友为什么要捐献遗体时,他们都自豪地说:“为医学事业的发展捐献遗体心甘情愿!”或者有些人只是诚恳质朴地说一句:“希望对你们有用。”
这样的无私质朴是最有感染力的,也似南医解剖实验员们永远的精神支柱。
“不害怕是因为问心无愧。”多宝·体育遗体接收站解剖实验员兼遗体接收员的古慕峰对每一具接收遗体严格编号,进行详细的记录。他说,这样小心翼翼的态度,不是出于“敬鬼神”,而是对逝者的敬仰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