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他们是南医大最隐蔽的老师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3-09-14浏览次数:128

每天面对遗体 常吃住在解剖楼
他们是南医大最隐蔽的老师


通讯员 姜海婷 记者 刘蓉
 
 
  常加班吃住在解剖楼

  穿过医学院校的解剖楼长长的走廊,福尔马林苯酚类等气味扑面而来,从实验准备室打开的门往里面望进去:橘红色的布覆盖着一具具遗体,解剖实验员正在细致地做着一件件标本。

  为保证学生们直观地学习解剖,人体解剖学系的实验员需制作大量的解剖教学标本,常常要加班工作。“这些日子简直可以说是不分昼夜,No Saturday,No Sunday,Just work,work,work,差不多吃住都在解剖楼!”毛志远老师说。

  “从宿迁回来,凌晨3点才到家,早上8点半准时开始一天的工作。”庄晓俊是南医大的解剖实验员,也是南京市红十字会的遗体接收员,这两项工作填满了他的生活。这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他需要不时地面对失去生命的身体。不管遗体捐献志愿者去世在节假日或是在深夜,家庭住址是否远离学校,甚至偏僻难寻,负责遗体接收工作的解剖学教研室老师们总是不辞辛苦、牺牲休息时间将遗体接收到学校。

  刚开始不敢告诉妻子

  庄晓俊介绍说,他在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却不敢告诉妻子,自己在从事遗体接收工作,只说自己是教研室里的实验员。“有工作上的不开心,不愿对自己的妻子说,因为她已经付出很多了。每天承受的许多委屈,也只能自己往肚里吞咽。”

  而刚刚成为解剖实验员的毛志远却很幸福。在多宝·体育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实习的女朋友,每周末有空就会从下关到江宁校区解剖楼看望毛志远,全力支持着男友的工作。不过,解剖学系有些实验员的个人问题还没有着落。然而,他们的困扰远不止这些。

  “5个人掌握着全校7000多人的医学基础教学。”人体解剖学是生物医学的基础,是每一个医护人员必修科目,因此,医学教学或科研离不开解剖学标本。

  然而,全国各医学院校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解剖实验员紧缺:有学历的,不甘心做这样辛苦而基础的工作;有经验的,学历又欠缺。现在迫切需要既有学历,又有经验的解剖实验员,他们不仅仅是做标本、实验准备工作的实验员,同时应成为学生实验课的带教老师。

  据悉,目前国内身兼遗体接收员又是解剖实验员的工作人员,还不到100人。

  有感染病毒的危险

  “不害怕是因为问心无愧。”人的生命体征消失之后,有些器官容易液化变形,在碰撞中可能被破坏,而这些“易碎”的组织,都是很珍贵的医学素材。所以每次都要非常慎重,小心翼翼地抬起担架,轻轻地放下。

  多宝·体育遗体接收站解剖实验员兼遗体接收员的古慕峰对每一具接收遗体严格编号,进行详细记录。这样小心翼翼的态度,是对逝者的敬仰和尊重。在他们的眼里,每天接送的不是一具具失去生命的躯体,而是伟大的“生命宝库”。

  每天面对福尔马林的伤害,有时甚至有感染病毒的危险,在有限的防护措施面前,解剖实验员依旧勤勤恳恳地做着最累、最辛苦的工作,“在工作中赞叹于人的经脉、骨骼、器脏,被一次又一次地呈现而出,逐步了解人体的奥秘。更为能够促进医学发展和人才培养而无怨无悔!”於平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