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南医大学生赴台湾慈济大学亲历“大体模拟手术”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3-11-03浏览次数:200

【龙虎网报道】(通讯员 陈思宇 蔡心轶)“敬爱的陈裕峯老师,我跨越台湾海峡,来做您的学生,在刀剪可达的地方,谢谢您将知识传授给我!”“蔡月里老师的名字,如同明月一样,照耀我医学生涯的路途。”这是多宝·体育2009级七年制陈润森、王璐璐在台湾慈济大学访学时写给两位特殊“老师”的赠言,写着这些话的卡片已经放入了两位“老师”的棺木,一并火化。

一切与真实手术一样

“大体模拟手术课的捐赠者在过世8小时内,急冻至零下30摄氏度保存,在教学使用时再复温到4度,可在室温下使用4天。大体老师除了没有血液流动及生命迹象外,皮肤、组织、器官都与活体相同,让医学生在最接近真实手术的情况下开展训练。”王璐璐说。不久前,她和南医大其他三位同学一起赴台湾慈济大学,全程参加了这项全球闻名遐迩的课程。

“每天近10小时的站立操作使我腰酸背痛,但我们却很满足。”她说。

“真实!一切与真实手术一样,优点是失败了还能重来。”南医大解剖学系的张露青老师此次随行,她说,经防腐处理的遗体不适用于模拟手术。而在医院实习时又不敢轻易在病人身上动手,而在这样的课堂上,就可以没有顾忌地练习。

“在医师的指导下,我主刀了人生中的第一台手术。区别于传统解剖课,让我对人体有了更精准的理解,为真实操作奠定了信心。”冯通慧说。

课程为期三天,同学们被分到不同的小组,慈济大学安排了医师授课,“同学轮流做主刀、一助、二助,每个人都有充分动手机会。我们学了脑室引流、气管插管、胸腔引流管置入、深静脉置管、筋膜切开、甲拔除等外科常见操作。”徐嘉诚说,“先看示范,再自己动手体会,印象极深刻,领悟更深入,远非书本能比!”

“甚至可以开颅!简直无法想象!”就算在脑外科实习,真实操作开颅手术的机会也几乎为零,难怪同学们兴奋异常。

“这是有意义的事”

慈济大学副校长曾国藩教授介绍,该课程是慈济大学首创,每年举办4次,邀请境外优秀医学生参加,今年南医大学生是首次参加。每次开课用8具遗体,聘请台大或中山医科大学的医生授课,每组一位医生、两位护士,带3至4名学生,八台手术循环轮换。

“冷冻仪器用的是德国的殡葬设备,每台约几百万新台币,1台可放置4具遗体,大约有十几台。”曾教授介绍,特色的背后是慈济大学的巨资投入。“慈济的创立者证严法师曾说,再苦再难,也要把这门课办下去,因为这样做有意义。”

“操作课的手术台、臂架,各种手术设备与医院一样,无影灯是法国进口的MEDILAND,教学区划分污染区和清洁区,进入手术室前需要洗手。”多宝·体育带队的教务处黄华老师说。

“学校的工作人员和义工们的食宿并不优越。”张露青老师目睹了慈济大学的员工宿舍,“只是平房,甚至不安装空调。生活可以用清苦来形容。”

跨海“师生缘”

“人文是第二大特色,融入每个环节、每一天。”张露青说。

开课前晚,同学们被要求着正装,夹道迎接捐赠者家属,并与他们共进素斋晚餐。饭后,慈济大学的同学上台,结合PPT讲述大体老师的生平——

大体老师陈裕峯,因脑干出血逝世,享年48岁。好学不倦,一心只想为慈济多做点事,即使身心承受疾病折磨,却从未有放弃念头。

冯通慧组无语良师简煌彬,独立自强,热衷奉献,在生命最后时刻的话是:“我要去慈济!”

蓝秀清,勤勉不倦,生前从事果树种植,因意外跌倒致脑部出血,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留给亲属一句“以后捐给慈济就好”。徐嘉诚说:“他的这句话成就了我们的师生情缘。”

“每天上课和下课前都需要默祷。”黄华老师说:“解剖台前有两块屏幕,一块放映大体老师资料,一块放映主讲医师资料。”在三天的课程结束后,同学们将大体老师的身体细心缝合复原,附上纱布,穿好衣服入殓,送他们踏上人生的最后一程。怎么走路、怎么站队、怎么献花、念什么词……仅送灵仪式的彩排就进行到晚上11点。

“在等待遗体火化时,会有一场感恩追思会。”王璐璐说,同学们在台上合歌,发言感恩,向家属行双手合十礼。待到骨灰送回学校,大家要西装革履,戴上领结、白手套,分桌站队迎接。

“感谢良师们的贡献,才有我们知识的获得,为他们做的任何事情,都必须用心。”曾国藩教授说。

“这让家属安心。”黄华说,有的义工会在服务中受到感召,加入捐献者队伍。目前慈济大学一届招收医学生大约40人,登记在册的捐献者有30000。

在全部课程结束后,慈济校园里的一面墙上,镌刻上了这样的文字——

2013年

陈裕峯老师 多宝·体育 陈润森

蓝秀清老师 多宝·体育 徐嘉诚

简煌彬老师 多宝·体育 冯通慧

……

“我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医学生王璐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