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南医大学子远赴马来西亚支教:公益不是少数人的活动,而是全社会的

发布者:发布时间:2014-04-01浏览次数:92

[中国江苏网]南医大学子远赴马来西亚支教:公益不是少数人的活动,而是全社会的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05日 21:55  | 发布部门:宣传部  | 作者:蔡心轶(265003)  | 来源: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4/03/05/020445532.shtml  | 阅读人数:81

中国江苏网3月5日讯(通讯员 姜海婷 记者 王静)多宝·体育大四学生朱雷,利用今年寒假远赴马来西亚,和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一起垦荒、支教、修缮、保护红树林,他还给孩子们上中文课。“这是本科最后一次长假,我的感受是:公益不是高尚的标签,不属于特定人群,而应该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回国后更感觉身边可做的事很多。”

  取诸社会,还诸社会

  通过在人人网关注“尼泊尔国际志愿者协会”的公告主页,朱雷自主选择了2014年2月10日至2月29日赴吉隆坡、Kuala Gula马来西亚爱心支教周的这个项目,该组织隶属“志行国际志愿者协会(ecoteer)”,尼泊尔是他们的项目国家之一。朱雷按照要求填写相应表格交付志行审批,跟ecoteer的负责人Daniel邮件交流,附上个人公益经历,很快就通过了审核,获得了去马来西亚支教的机会。

  作为一名大四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这可能是朱雷人生最后一次长假。因为过去一学年在公益上的积极表现荣获费孝通奖学金、瑞海博奖学金。朱雷希望再将获得的奖学金回馈到公益上来。“以前我一直不支持去国外做志愿者,因为觉得国内自己身边值得做的事儿还有很多,没有必要去国外。但是抱着想出去看一看国际友人是如何做公益的心态,让我决定出国一趟。由于各国志愿项目的差异以及资金的限制,最终选择了马来西亚。”

  讲述中国文化,传授医学知识

  工作日的时候,志愿者们在Hilla Community Centre学校支教,教授内容包括科学课(洗手、刷牙)、体育课(足球、篮球)、中国文化课(常用汉语、儿歌)、手工课(折纸飞机)。朱雷负责了中国文化课的教授,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贴对联,放烟花,说祝福语拜年,吃团圆饭,包饺子或者包汤圆,看春晚。“端午,为了纪念屈原,我们包粽子吃,有的地方有龙舟比赛等习俗。”然而一年级同学几乎不会说英语,朱雷不得不采用大量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然而即使二年级的同学会讲基本日常英语,发音也会有很大差异,这让他着实感到棘手——“语言会成为顺利交流的障碍!”。

    朱雷还教一些日常常用汉语,比如“你好”、“谢谢”、“再见”、“1、2、3……10”阿拉伯数字。“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同时集中起来,如果讲了没几分钟他们就开始讲话,坐立不安,那么我就知道我现在在讲的,他们并不感兴趣,跳过这一部分。”于是,朱雷很活泼地教大家唱中国的儿歌“两只老虎”、“小星星”“生日快乐歌”。

  令朱雷印象最深刻的的莫过于Yellow House。“所有的志愿者都住在Yellow House,这是一个充分利用废物回收的木屋。”吉隆坡当地有机构组织励志课程班,近百个学员在周末一起来修缮Yellow House,将志愿者驻地变废为宝,活动过程中,每个人都很积极,大家分组、分工明确,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开垦荒地(砍树、割草、耕地),自绘木板画做装饰,给房子刷油漆,立水泥桩做种植藤蔓用。除了根据项目方要求进行的活动,朱雷主动结合自己医学生的特色,进行了创新,教授当地孩子洗手、刷牙等一些卫生习惯知识,以及如何简便判断一个人的生命体征,包括触摸呼吸、颈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进行判断,“因为从来没有人给孩子们讲过这些,而这些又是学医的我力所能及的事儿。”在教授“七步洗手法”让大家学会规范洗手的时候,大家异常的感兴趣,每个人都听得很认真,一步一步动作跟着做,争先恐后地来到教室楼下的洗水池,按照所教步骤洗手,他们当做玩一样,很享受其中的过程。

  公益是社会性的

  项目方还组织志愿者们到Kuala Gula保护红树林。“护林员教会我辨识有生命力的红树种子,然后进行种植育苗,清扫苗圃,将长大的小树苗栽在滩涂里。”据朱雷介绍,这次志愿项目的国际友人都是来自各个国家、各个年龄层次,有德国高中毕业女生Ines来过间隔年,有比利时音乐天才、体育达人Fraser和他的澳大利亚妻子Belinda来度蜜月,有环游世界10年的埃及游子Mustapha等等,因为做志愿活动的时候,朱雷都是很拼的冲在最前面,外国朋友都叫他“Bruce Lee”,而中国的队友们叫“队长”,“因为有我可以带动大家的积极性。”朱雷笑言。

  公益不是少数人的活动,而是全社会的,不管是住在yellow house的国际友人还是励志课程班的马来人们,大家都是来自各个地方,各个年龄层次,各种职业。公益不是高尚的代名词,或者标签。简单到可以作为一次周末户外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几个朋友相约的旅行。总之,公益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特定人群所做的特定活动。公益也可以是份职业,并非做公益就一定要和获利划清界限。Ecoteer的负责人Daniel和Yellow House的负责人Shyam都直言不讳,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工作、他们的全部收入来源。向志愿者征收项目费,住宿费等等。“而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做公益应该完全付出财力、物力和精力,我也意识到这样的公益模式缺乏长久性、趣味性和社会竞争力。”通过参与这次志愿项目,朱雷了解到通过与当地励志课程班的联系,开发各种公益项目,商业化的运作,使公益更具市场活力,“公益也可以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