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岁的吴永福老人,在今年2月17日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在他安详闭目后,多宝·体育的解剖车将他的遗体运走,吴永福作为南京市年龄最大的遗体捐献者,完成了他在这世上最后的贡献。
江南时报见习记者 王梦然
1 填申请表像完成神圣使命
早在2004年,吴永福就和老伴在上海办理了捐赠遗体登记手续,2009年老伴去世,遗体捐赠给了上海同济大学,作为医学解剖所用。老伴这一走,吴永福便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定居南京、现已70多岁的的儿子吴立信便把老爷子接到了南京同住。
本以为老爷子年纪大了,又来了南京,就会把在上海办遗体捐赠的事给忘了。但谁知,从前年开始,自觉年迈的吴永福,就一直把捐献遗体的事挂在嘴边,生怕子女们忘了。
拗不过老爷子的执着,2012年年底,吴立信便与六合区红十字会联系。六合区红会负责遗体捐献登记的组长李美娣,至今还记得她上门为吴永福送遗体捐献申请表的那天。
“老人家躺在床上,面色红润,说起话来思路清晰,精气神很足。”李美娣说,老人在听儿媳一字不落地念完申请表后,郑重其事地戴上了帽子,理了理衣服,像完成一项神圣使命般,一笔一画很认真地在申请表上签了字。
2 曾认为父母观念太“时髦”
显然,父母捐献遗体的决定,对于儿女来说是个太“时髦”的观念。为了消除孩子们的顾虑,吴永福和老伴儿没少做工作。“一把火烧了,骨灰还得进墓地,徒占国家土地资源,还不如做点儿贡献。”类似这样的劝解,吴永福总是不厌其烦地在子女耳边念叨。
“其实想想,尊重老人的选择,也是孝敬他们的一种方式。”吴立信说的这句话,让李美娣印象深刻,老人儿媳说的,与其为老人大操大办身后事,不如趁老人健在,多孝敬、多陪伴,更让李美娣赞同。
从年前开始,刚过完百岁的吴永福,身体就每况愈下,由于年迈,各项器官功能开始衰竭。怕老爷子随时可能熬不过去,吴立信便在年前和红会联系,表示可以安排遗体捐赠的事了。
今年2月17日,由于器官老化、衰竭,老人安然离世。根据“捐献遗体”的要求,多宝·体育派车辆,赶到老人所在医院,将遗体运走,作为医学解剖所用。
3 “志友”大多都是普通人
今年也70好几岁的李美娣,负责六合区红十字会的遗体捐献工作已有多年,她不仅为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服务,自己更是其中一员。早在20多年前,江苏刚开始做遗体捐献宣传时,李美娣就和老伴率先申请了遗体捐献,她告诉记者,捐献遗体的这群人统称为“志友”。
从事这项工作多年,“志友”们的捐献故事,让李美娣感动之余,深感责任重大。采访中李美娣向江南时报记者介绍,“志友”在捐献前都会达成一个共识:两献、三不、一育。即,一献遗体供解剖,二献器官供移植;死后一不设灵堂、二不开追悼会、三不留骨灰;骨灰撒在树下,孕“育”新生命。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愿意捐献遗体的,往往是文化水平高、思想先进的高端人士。李美娣透露,其实“志友”中很多人都是普通的老百姓,工人、农民非常多,对于捐献遗体这件事,这些朴素的平凡人,并没有什么豪言壮志,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一不给子女添麻烦,二不占用国家土地资源,三为社会做点贡献。“不少‘志友’的儿女已把墓地买好了,但他们更愿意捐献遗体。”
119位可敬的人>>>
2013年是南京展开“遗体捐献”工作以来实现遗体捐献最多的一年,共119例遗体用于医学解剖,7例成功用于器官移植;其中器官移植(眼角膜除外)的年龄需要在65岁以下。